中央美院设计学科成果展:中国设计更应凸显中国文化自信

2018-03-24北京晚报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发言中回顾了中国设计发展的历程。他谈到,“设计”这一概念在中国经历了从传统到当代、从国际到本土的演变历程。从20世纪早期的“图案手工”到20世纪中叶的“实用美术”、“应用美术”、“工艺美术”这些命名,虽然都体现了设计的意识,但无论在社会认知还是在学科概念上,设计的本体还未得以明确。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界积极面向世界,思考从传统的学术范畴向现代的学术范畴转向,“设计”这一概念才得以确立。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催生了中国设计,中国的设计艺术与设计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今天,设计在中国已经发展为“大设计”,既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蓬勃发展而催生的庞大社会需求有关,更是体现了中国设计界的改革探索精神,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时代观念转变、实践不止的文化气象。

范迪安认为,40年来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既艰难曲折,又波澜壮阔,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从小变大,由微变强;二是从吸收外来经验到适应本土发展;三是从设计本体走向广义的设计社会学。在中国设计和设计教育面临经济全球化、新科技发展和中外文化新的碰撞、交织与交融的新时代,范迪安希望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如何让中国设计大有可为,一方面不仅要继续面向世界,研究和吸收国际设计与设计教育的新的经验;另一方面更要瞄准中国需要,研究中国问题,服务国家建设,面对民生现实,弘扬中华民族“工匠精神”,在设计教育上要更着眼于培养具有全面素养和优秀创作才华的新型人才。

作为国家级的美术院校,中央美术学院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设计类专业。原中央美院院长靳尚谊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到当时的西德访问时,发现发达国家美术学院几乎都有设计专业,而且设计专业的学生占到一半多的比例。到了1995年,在靳尚谊的坚持下,中央美院开设环艺专业,后来逐渐演变为设计系和建筑系,中国设计教育才开始起步。靳尚谊表示,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很快,设计也随之迅勐发展,但他觉得,正是由于发展太快,设计行业到现在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我们的平面设计发展非常好,但建筑设计稍微困难点,现在到每个中小城市,都是高楼大厦,而且都差不多,城市的特点不够。”他认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与现代化高层建筑之间的结合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以至于许多城市建设规划非常杂乱,这说明设计在未来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曾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的艺术设计家常沙娜认为,在设计艺术上,“铭记历史、不忘初心”非常重要。“我们民族的、我们自己文化的根,我们的文脉怎么同现在结合也很重要。”她认为,设计学科未来的发展,尤其需要重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设计,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提出,每一个民族的设计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的文化背景,脱离不了孕育它的民族精神,设计应该凸显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他谈到,自己这些年切身的感受是,像西安这样的古城在进行城市建设过程中,有很多优秀的历史文物遗存被随意地拆掉或者翻新重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的确,有些人看到这些建筑觉得太老,好像不够时尚,但是我觉得在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上,真正能够体现着我们文化的传承。”他认为,设计师们的使命应当是为中国而设计,必须要突出中国特色,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是今后和未来要坚守的文化底线。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则特别强调,当下的设计应当重视服务民生的作用。“‘三农’需不需要设计师?中国有6亿农民在农村,他们的生产生活怎么去规划设计?我们的农业需要设计,我们的农村需要设计,我们的农民更需要美好的生活。”他认为,农村拥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和工艺美术的资源与潜力,这种产业应当积极培育,为农村致富助力。他以山东郯城红花乡为例,这里的村民依靠互联网,做出了手工绣制中国结的品牌,由最初两个人的创意带动了整个县的产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和志愿者目前也参与他们的设计。因此他强调,一定要培养大学生参与公共的设计,服务民生发展的责任感。

除了研讨会外,“为中国设计——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成果展”也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展览共设“国家形象设计”、“奥运设计”、“重大主题海报设计”、“重大获奖书籍装帧设计”等12个单元,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立设计学科之后在设计实践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展期至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