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40年 名家聚首共话

2018-03-24北京晨报

“改革开放的中国催生了中国设计,中国设计界的改革探索精神也折射出改革开放的时代观念转变,及实践不止的中国文化气象。40年来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既艰难曲折,又波澜壮阔。”近日,中央美术学院在迎来百年校庆之际,在京发起了“中国设计40年——经验与模式”的国际学术研讨会,25位海内外设计师和设计教育领域的着名专家学者,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设计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发展脉络。会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重申了将1978年定为设计元年的初衷,并用“因势而施、因地制宜、因用而创”来概括今天中国设计的蓬勃发展。

北京晨报记者 史春阳/摄(资料图)

中国设计是改革开放产物

范院长认为“设计”在中国经历了从传统到当代、从国际到本土的演变历程。从20世纪早期的“图案手工”到20世纪中叶的“实用美术”“应用美术”“工艺美术”这些命名,虽然都体现了设计的意识,但无论在社会认知还是在学科概念上,设计的本体还未得以明确。而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界积极面向世界,思考从传统的学术范畴向现代的学术范畴转向,“设计”这一概念才得以确立。“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催生了中国设计,中国的设计艺术与设计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今天,设计在中国已经发展为‘大设计’,既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蓬勃发展而催生的庞大社会需求有关,更是体现了中国设计界的改革探索精神,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时代观念转变、实践不止的文化气象。

“40年来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既艰难曲折,又波澜壮阔。”范迪安以三个方面的特征概括40年中国设计从无到有的巨大变化。“首先是从小变大,由微变强。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设计的需求不断扩大,设计所涵盖的领域也不断扩展,从最初的视觉传达设计和产品设计迅速扩大到建筑规划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新媒体设计等方面,覆盖了制造产业、公共生活和人们物质需求的各方面。在推动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中国产品质量和改变社会美学认知等方面可以说中国设计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二是从吸收外来经验到适应本土发展。在中国设计萌发之时,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现代设计的发展,形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流派。东亚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现代设计的步伐也十分快速,而处于后发的中国设计首先是迎头赶上,吸收国际优秀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设计师的思想和整个中国艺术是一样的,都有着极为敏锐的眼光和快速吸收、消化予以转换的能力。因此中国设计日益与国际设计相互交融、互补长短。吸收外来经验的真正目的在于服务本土,解决本土问题特别实现本土的转换。在这方面中国设计界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将国际经验与中国需求相结合,才是中国设计得以真正实现的路径。”范迪安用“因势而施、因地制宜、因用而创”来概括今天中国设计的蓬勃发展。“最后是从设计本体走向广义的设计社会学。设计需要有社会责任,这是今天越来越普遍的共识。正是依托于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国设计既从经济、技术、市场方面打开发展的方向,又更加注重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40年来中国设计是如此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设计教育也不断发展壮大,今天设计在整个中国艺术教育的结构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板块。”

设计源于文化 应凸显文化自信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则是以设计从业者的角度,结合海外留学经历,谈到古城西安几十年来在设计的驱动下所发生的变化。

郭线庐认为,中国设计40年以来,设计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构件,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整体的中国设计的水平现在依然处在提升和不断凝练特色的状态。他建议,要想让设计产业发展达到最佳状态,需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提升民众日常对于“设计美”的认知;第二,通过创新来改变中国设计的国家形象。

其中,郭线庐提到了中国设计应该进一步凸显中国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理念在古都西安确实彰显得非常突出。我想每一个民族的设计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设计中应该凸显一个国家或者是民族自己的文化自信。40年以来,中国和西方在设计领域的广泛交流与融合,确实带来了更多设计思想的变革,但另一方面设计发展的文化根源正是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在现实情况中,有些的确有些古老,但是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真正能够体现着我们文化的传承,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复兴。”

针对目前的现状,郭线庐提出,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是未来要坚守的文化底线。“为了完成现代的实用要求,设计和改造中确实应该融入一些现代元素或者是采用一些现代手法、现代技术,从而让这些已经沉默的文化鲜活起来。以古城西安现在的变化为例,现在古城长安大中轴,随着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老城区和新城区发展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设计创新驱动在西安未来的发展中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作为一个有十三个王朝建都的古城,现在又成为国家未来的中心城市和未来要建设的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虽然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借鉴,这中间我们既要考虑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又要发挥文化的实用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在设计理念和方法上下功夫。”

国家战略引导设计产业融合发展

“从最早期的‘模仿的设计’,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都是美术院校出身‘画设计’,到真正意义上的‘用设计’,到进入21世纪去审视设计的‘管设计’,再到未来的‘智能设计’,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设计正是循着这样的一个发展脉络,从逐步崛起到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这样概括中国设计40年的发展进程。

潘鲁生还提到,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应该更加凸显“民本理念”与“设计命题”。“‘十九大’提出一个很好的命题‘以人民为中心’。”潘鲁生介绍,近五年来,一系列关乎民生的改革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包括《中国制造2025》和《乡村振兴战略2050》,很多关乎设计的国家政策出台。“近五年中国制定的这些战略将在未来时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认为,国家战略引导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无论是发展数字内容产业,还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宏观来讲,国家战略要落实到设计产业和设计教育。如果作为设计师、设计院校及机构不了解国家这样的政策,我们的发展格局就容易走偏路。”此外,潘鲁生也提到了在设计上要坚守文化自信,“坚守文化自信是一个设计的内生动力。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型发展。新时代提出‘双创’也是给设计师提的一个命题,我想文化的自信也是来自于文化传统的一种积累。”

北京晨报记者 张硕